
一、為什么要創業? 第一,社會上的人總共有兩大類,第一類維系社會穩定,第二類推動社會進步。 第二,創業遠比單打獨斗有意思,自己過于突出反而會給團隊帶來問題。所以依靠團隊的力量對于大部分創業者來說是一個挑戰,看看在團隊和目標之間能否平衡自己。 第三,出于讓自己變得財富自由的目的,創業是最直接、也最有趣的方式。 二、怎么知道自己是否適合創業? 第一,怎樣才是自己“最舒服的狀態”。你得先明白自己的焦慮來自哪里,是因為見識不進步而焦慮?還是因為業務不增長而焦慮?而要消除這樣的焦慮,達到舒服的狀態,你又得做些什么?是周末躺在家里看電影,還是把眼前的任務一掃而空? 于創業者而言,最舒服的狀態就是看到公司業務突飛猛進,而且要是加速度。有人問創業公司CEO為什么永遠不高興,因為他只有看到自家公司是加速前進的時候才能咧個嘴,哪怕是按部就班的常規速度都不行。 第二,基本的商業邏輯是必須的。關于你所做的項目能否在未來占領一部分市場,你得先想透。如果你連自己和身邊大多數人都說服不了,那么可以預見天使投資人也很難對你的計劃動心。 第三,所謂的創業精神,堅持和變通都是很微妙的學問。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判斷,遇到坎坷和質疑時得堅持己見。但當你的業務邏輯受到包括投資人在內的人紛紛質疑的時候,你就得深度反省自己的堅持是否屬于緣木求魚,這些都是憑借多年經驗積累出來的東西。 作為創業者,一定要對人性保持基本的敬畏和清醒的認識。人性是個中性詞,你要賦予尊重,但不要輕易挑戰它。 三、第一次創業需要準備什么? 你們大可先去了解一下雷軍在啟動小米之前都做了些什么。真正啟動小米之前,他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去找人。當然找人只是創業的一部分,不要總想著萬事俱備只差一個程序員。 創業帶給你的豐富經歷遠不止于此,你的準備永遠都趕不上變化,各種狀況隨時會發生。 1. 以業務實質為出發點做準備,學會“隔輪思考”。講天使故事的時候都可以講得很圓滿,但是A輪乃至B輪的時候你的公司會是什么情況呢? 而你又要做到什么規模才能拿到A、B輪融資?是拿到標桿客戶,還是靠客戶滿意度高說話?這都是借著業務來驗證自己的邏輯的方式。 這些都是可以假設的,假設產品做出來了,我們不僅得看A輪的目標群體是否愿意給我們掏錢,還得注意到他們掏錢到底是因為你的產品撓到了癢處,還是觸到了痛點。痛和癢是不一樣的,只有具備能夠暫緩乃至解決痛點的能力,目標群體才樂意為你掏錢。 這些在你們講天使故事的時候就可以很深入地去思考,如果A、B輪的邏輯都能弄清楚,那么成功的概率會高很多,時間成本也能節約不少。 2. 在心性上做好準備,迎接各種“不順暢死”、“內耗死”、“自作死”等等非正常死亡的打擊。 前段時間,一家公司的大股東被小股東和二股東趕走了。雖然創始人離職也不算新鮮事,喬布斯不也被攆走過么?但奇葩的是,這家公司居然是以告上法庭的方式,理由更是好笑――沒有給他們簽訂勞動合同。當然這是欲加之罪,何患無辭,內部的原因我們無從得知。創業就是這樣,誤解和矛盾隨時都有可能發生。處理好合伙人事宜就顯得尤為重要。 利益面前,合伙與對抗皆有可能。 其實合伙人不是存心跟你過不去,而是缺少及時的溝通。技術出身的人都有個特點,小問題從來不說,等到捅破窗紙,問題往往就很難收拾了。歸根結底,情商這關你要過得去。 四、如何找到合適的合伙人? 如果能在可觸及的范圍之內找到合適人選再好不過,但如果暫時沒有,那就先別找。先把市場需求調查明白,往前推進現有業務,給自己多留點權限,這樣才能在下一個階段吸引更加優秀的合伙人。 平均節奏的話,一年增加一個合伙人就挺好。合伙人這方面,欲速則不達,貪多不益善。 五、怎樣理解公司所在的行業? 創業大潮之下,泡沫肯定是有的。整個民族都在想著怎么優化產業鏈和產業機構、如何砍掉中間環節,進行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。因為人力成本增長太快,經濟卻在轉型,許多銷售指向性公司營業額下滑。以前對效益類工具不感冒的企業不得不慢下來精打細算,關心成本經濟。 事實證明傳統企業在效益方面還是有很大的空間,例如聯想,拿到各個分區和店面的銷售數據時往往需要一個月。這僅僅包含了回收數據的環節,至于進一步的審查、判斷、分配任務,又得層層下達。這樣根本沒辦法精確化運用數據。 當然過去它們野蠻生長的時期可以不用在意這些,那時候它們只管開店就夠了,只要能把貨打出去就不愁賣,F在競爭激烈起來,這一套就吃不開了,精確化變得極其重要,我們的精確化運營工具便有了用武之地。 六、怎樣調查企業以了解他們的需求? 同樣,尊重人性,用很多種方式去跟客戶成為朋友。因為絕大多數傳統行業看互聯網都是抬頭看,認為互聯網是他們該學習的。當你披著互聯網的外衣到來,他們會把你當做專家,找你咨詢,希望你幫他實現業務轉型。所以如果你能給他提供相應的咨詢價值的話,他們是非常樂意和你成為朋友的。
返回銘喜企業服務網首頁>>>
|